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

圖書資訊學研究(七) 2008.10.24 資訊計量

今天的演講邀請到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蔡明月老師來為我們講解「資訊計量學(informetrics)」。老師先由書目計量學的產生與其後續的發展歷程作一介紹,包括圖書館計量學(librametrics)與科學計量學(scientometrics),到最後為現在所常稱的的資訊計量學。

書目也可以計量嗎??就我原本的認知是書目不就是一些metadata組成嗎?如何拿來計量?經由今天的演講後比較了解了,書目計量就是利用數學及統計的計算法,對所有傳播的出版形式及其作者進行組織、分類及量化的評估。可以利用參考書目(reference)或引用文獻(citation),計算文獻被使用的情形,也可以了解生產力的研究,包括作者、團體、機構或組織。藉由此可以得知各個學門的核心出版品為何。

書目計量學主要有三大定律:布萊德福定律、洛卡定律、齊夫的字詞分佈定律。在演講中老師有提到圖書館館藏評鑑則可以搭配布萊德福定律了解每個學科中的核心期刊與邊緣期刊,再配合文獻的老化研究,訂立正確的典藏與館藏淘汰政策,但圖書館大多都未採用這樣的方式來對圖書館的館藏做評鑑。蔡老師提到圖書館未採用的原因,是因為大多的館員都沒有這樣的背景,需要再做很多的訓練;而且分析期刊資料的部分,也很麻煩,因為期刊會有改變辦刊方針、變更發行範圍、新舊刊名變更、以及分刊、合刊、增刊、停刊等的情形,這些資料的整理收集都不是件簡單的事,還有就是圖書館是否願意配合,這就是原因的所在,所以現在大多圖書館都有自己一套館藏發展政策。

現在大多將引用分析這個部分來做學術評鑑,有SCI、SSCI、A&HCI、EI等相關指標,台灣是由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做相關的評鑑,他們收集WOS(Web of Science)資料庫中,各學校論文所發表的論文總數的計算時間為當年度往前推5年,還有其論文被引次數、平均被引次數、期刊影響係數(IF值)等相關數據來做分析與評鑑。

但是這種評鑑也引起了爭議,因為每個資料庫的性質、收錄年限、收錄類別、期刊種數、學科總數都不同,且有些資料庫有重複收錄期刊的情況,且每個大學的性質也不同,不同學院系所加總去做比較較沒有意義。這樣的評鑑出現了問題?!老師還有提到過度強調國際化,忽略了本土期刊與非期刊類型的出版品。

書目計量學是個有趣的issue,從這些書目可以去分析出這麼多的資料,並隨著時代演進,現在到了網路計量學,而且還有許多其他的計量學會不斷的出現,產生新的研究課題與問題與新的附屬領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