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社會科學研究法(六) 2008.10.22 命題與假設

知識面
今天延續上周理論與研究的課程,Foster教授討論同學寫的proposition & Hypothesis(命題與假設)的作業,經過實作了練習與討論,使我比較瞭解了命題與假設。

命題與假設兩者必須互相對應,互相連結,命題會影響假設的寫法,所以將命題擬出來,改為假設的陳述法。命題與假設等都是量化趨向的研究。

命題:
1. 是一個陳述句,有可能是真或是假,表達2個概念間的關係
2. 概念的範圍不要太擴散,盡量簡化命題,以文化來說,是太模糊的概念,用專指的概念較佳(e.g. 原住民的信仰),這樣較容易操作
3. 一個命題不要超過3個概念,注意命題的邏輯順序
4. 一致性
5. 假設是命題的驗證版本
6. 假設需將可能性概念放進去,假設成立-需要有之前研究理論去支持論點

假設:必須是可以檢驗的,具操作型定義
Aspects of Theory
一、 Direction of Theorizing推論的方向
分成演繹(deductive)與歸納(inductive)取向,演繹法是先有理論,收集實徵資料,再加以驗證
二、 Level of Analysis解釋社會事實的層次
三、 Focus of Theory
1. 實質理論(Substantive theory)
為特定社會事件領域,特別的實質領域,如青少年幫派
2. 正式理論(Formal theory)
一般理論中較廣的概念性領域而發展的。以紮根理論來說,所形成的理論是實質與正式理論。紮 根理論主張理論的建構與檢證必須基於「和資料的親密關係」之上,亦即無論是從資料中產生理論或是檢證理論存在的資料基礎,理論和資料都必須緊扣的,這使得理論與實徵研究得以緊密銜接。強調資料必須透過不斷地演繹與歸納,得以產生理論,或者修正理論。
雖然紮根理論所形成的理論多是以實質理論為主,但仍主張在經過資料的分析過程中,將資料概念化,並就概念之間的關係形成命題,以便逐步地將理論從實質理論推向正式理論。
四、 Forms of explanation解釋的形式
一項理論的原始目的便是去解釋。
1. Causal因果解釋:解釋成因、原因
2. Structural結構性解釋:結構去印證理論,解釋某些結構。找資訊的過程,用結構的方式表達。
3. Interpretative詮釋性解釋:解釋某些現象的詮釋,將事件放在某個社會脈絡中去發現事件或習慣的意義。以葉乃靜老師的文章為例,就是在解釋原住民在特殊文化情境中如何找尋資料。
五、 Range of theory 理論的架構
1. Empirical generalization實證的推論:e.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描述統計
2. Middle-range theory 中距理論:實際經驗、觀察→假定→概念或架構
3. Theoretical framework理論架構:為典範(paradigm)或理論的系統

認知面
這是我原本寫的命題與假設
Proposition 1:Aboriginal’s information behavior related to culture.
Hypothesis 1:The culture may affect aboriginal’s information behavior.
Proposition 2:Aboriginal’s daily life related to tradition, habitus and prejudice.
Hypothesis 2:Tradition, habitus and prejudice may caused difference aboriginal’s daily life. They believe shaman to drive the souls away, in order to regain health.

以第一個命題來說,文化與資訊行為範圍太大的,就向老師說的應該是比較專指的概念,所以我將它修改成原住民的信念與資訊需求的關係
以第二個命題來說,超過3個以上的概念,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傳統、偏見、習性,而且命題與假設間並沒有一致,也不符合操作型的定義。

經由今天討論後,修改如下
Proposition 1: Aboriginal’s information needs related to Aborigine's belief.
Hypothesis 1: It is likely that aborigine's belief is influence their information needs.
Proposition 2:Aborigine believe shaman influence people's health.
Hypothesis 2: It is likely that aborigine believe shaman to regain health.
不知道這樣改,符不符合命題與假設??

感受面
我覺得透過這樣的討論,能釐清自己的盲點在哪,雖然說不知道自己之後再修改的命題與假設對不對,但是至少已經更進一步了解命題與假設,不像之前不知道該怎麼去做這個練習。經由不斷的練習,才能讓自己不斷累積知識。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社會科學研究法(五) 2008.10.15理論與研究

今天上課作了2個課堂練習,延續上周Foster教授所上的主題,如何評估文獻的好壞,是以葉乃靜老師的paper為例。並針對課本中好的文獻與不好的文獻寫出自己的看法與理由。

好的文獻探討需要有集結的概念,將相關的資料集合,並整合不同作者的主張和研究發現,研究的主張很清楚的陳述並以評論的角度陳述會是好的文獻探討;詳細不是文獻探的缺點,不過如果探討的各文獻的詳簡不一,缺少整合的概念;只列出清單,像筆記一樣,為剪接式的描述,缺乏評論意見 & critical evaluation,則是不好的文獻探討。

知識面
理論與研究 Theory and Research

(一) What is social theory?什麼是社會理論
是一組系統的相關抽象概念或思想,而其濃縮並組織關於社會世界的知識。它是思考社會世界的一種簡潔方式。人們經常創造解釋社會世界運作的新理論。

而理論的組成為何?理論是由兩個以上的概念形成的。是有層次的,由抽象到具體,並用簡單的言語去描述社會現象,將世界的現象用簡單的陳述將其概念化;通常假定、概念、關係構成理論。

Parts of Theory
1. Assumptions假定
(1) 為理論的第一個要素。
(2) 概念包含無法觀察或驗證事情其本質之嵌入的假定或陳述。我們接受他們,並視為一個必要的起點。概念及理論建構在有關人類、社會事實、或一個特定現象其本質的假定上。
(3) 假定通常是隱藏的、未明確說明的。研究者去深入了解一個概念的方法,便是去確認他所立基的假定為何,故會相對於過去的理論。
2. Concepts概念
(1) 由兩個部分組成的,符號(字或詞),及意義(定義),如高度。
3. Relationships關係
(1) 理論包含了許多概念、定義、以及一些假定,並指出概念彼此間如何關聯。許多理論都對變項間的關係作了因果的陳述或命題(Proposition)。
(2) 一項命題便是對兩個或更多變項間的特定關係作理論性的陳述,以使我們了解一個概念的變化是如何由另一個概念的變化來說明。
4. Units of analysis

行動面
老師課堂上講到的Model of The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Carol Kuhlthau,1991)是我沒有接觸過的,所以我就針對這個部分找了一些資料了解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ISP)是讀者的資訊搜尋過程的六個步驟。
Stage 1: Initiation, Stage 2: Selection, Stage 3: Exploration, Stage 4: Formulation, Stage 5: Collection, Stage 6: Presentation.







Stage1: 一開始通常資訊尋求者會有一個主題,並會和他人討論腦力激盪,尋求更進一步的主題。
Stage2: 主題的選擇,決定要在哪裡尋找資訊,有些資訊檢索會發生在這一個部分。
Stage3: 觀點形成前探索。在這個階段,通常會創造新的知識。
Stage4: 觀點形成,是資訊搜尋成敗的關鍵。
Stage5: 資訊收集。
Stage6 &7:搜尋結束,並報告
ISP為讀者的資訊搜尋過程,找出一般的模式,並讓圖書館員了解,圖書館的服務不只有資料,讀者本身的認知狀態也是應予重視的地方。畢竟,資料是靜態,讀者的知識狀態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且隨檢索過程而改變。如何了解讀這資訊需求,資訊尋求行為以掌握讀者,將是今後圖書館服務努力的目標。

感受面
對於命題與假設還是有很多的不了解,必須先將命題擬出來後,改為假設的陳述法。Foster教授出了一個課後練習給我們回家作,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我們實際上去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課堂上的討論,也可以大家討論,對於模糊的地方釐清或是更重要的觀點再次複習,是一個很好互動的學習方式。

2008年10月19日 星期日

圖書資訊學研究(五) 2008.10.13 Information Policy 資訊政策

今天演講的主題是『Information Policy(資訊政策)』,主講者是任教於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的Prof. Peter Warning

隨著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資訊政策也伴隨資訊的價值及其在社會上與日俱增的重要角色而來,其目的在作為制定決策以分配資源的根據。在資訊需求、資訊技術及資訊傳播等因素的影像,資訊已然成為國家的資源之一,導致政府制定資訊政策。

Prof. Peter主要針對下列範圍作說明:
– Libraries 圖書館
– Intellectual property 智慧財產權
– Censorship 審查制度
– Privacy 隱私權
– Access 取用
對於圖書館來說,如何盡全力提供大量資訊,以滿足資訊讀者的需求非常重要的。審查制度的執行,資訊取用的自由這兩項是非常值得關心的議題。

以審查制度來說,通常指政府機構、宗教團體、民間社團,以及社會風俗等主觀判別資訊之內涵做某程度的檢查,以限定民眾對資訊取得、閱讀與聽聞各方面是否應加以限制與防止之制度,是一種鎮壓思想與資訊的行為。
例如說
1. 政治審查,重寫歷史,鎮壓反政府的意見等,如果政府控制秘密資訊流向人民,就屬於政治審查。是為了防止可能引起的革命。民主政府不會正式地批准進行政治審查,不過可能會暗中進行。
2. 宗教審查,就是要消除任何影響某一信仰的東西。宗教審查常常是一個佔據優勢的主流宗教為了壓制弱勢宗教團體而制定的。
3. 道德審查,就是要通過檢查來消除被認為有道德問題的內容。審查機構反對某些材料背後的價值觀並且限制人們接觸這些材料。例如,色情產品就經常受到道德檢查制度的限制。

2001年911恐怖襲擊發生後,美國國會就制定了《愛國者法案》,透過了《愛國者法案》,採取了一系列臨時性的安全措施,其中就包括加強對圖書館資訊的監控。

每個圖書館會依照個字館藏發展政策,館藏特色去選書、訂閱電子資源,但圖書館對於這些審查制度下,因而就會產生了一些禁書,不開放給民眾借閱,但這符合人們擷取資訊的自由嗎?以中國大陸來說,政府對於民眾所閱讀的資訊是有限制的,對出版物進行內容審查,有些資訊他們是無法取得的,他們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來負責執行出版物審查制度,這些都是蠻值得討論的議題。以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維普資訊網來說,在網頁上找不到關於臺灣總統大選為關鍵詞的相關資料,他們不稱「臺灣總統大選」,稱為「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其實這隱含的主權與濃厚的政治意涵。

對於美國訂定資訊政策所希望達到的目標及values
1. Access & freedom: assumption of democracy 擷取資訊的自由
2. Privacy: preservation of personal rights 隱私權
3. Openness: public’s right to know 開放自由的
4. Usefulness: pragmatist’s creed 實用
5. Cost & benefit: bureaucratic necessity 成本與利益
6. Secrecy & security: authoritative cloak 秘密與安全
7. Ownership: no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擁有權

資訊政策的訂定乃在針對當前之問題,設立目標並擬定解決方案,其設定之目標及條文內容或許會因時、因地而有不同。每個國家會針對各自社會中各階層的不同需求,有許多不同的政策存在,如傳播政策、科技政策、教育政策等,都可屬於資訊政策的範疇,但制定的目的都是希望‘public good’ or ‘public interest’。對於資訊的取用,應該是不分時間、地域、人種,每個人都可以取用並且參加,沒有人會被排除在外的。

以圖書館的資訊服務政策來說,主要在於資訊資源的使用、蒐集、取用、傳播
• Eligibility for access (Use) 取用
• Eligibility for borrowing & services (Use) 借閱與服務
• Collection development policy (Collect) 館藏發展政策
• Circulation policy – loan periods, renewals, holds, fines, ILL, AV & special materials (Use, Deliver) 流通政策– 借閱時間、續借、預約、罰金、館際互借、特殊資料
• Reference policy – assistance,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Access) 參考政策– 協助、資訊素養的訓練
• Facilities policy – hours, disabilities access, security, meeting rooms, exhibits, copiers etc (Use) 文化設施政策–時間、殘障者使用、安全、會議室、展覽、複印機等
• Community relations/outreach policy (deliver/use) 社會關係/宣傳政策
• Patron behaviour policy (Use) 使用者資訊使用行為行政
• Internet & computer use policy (Use) 網路與電腦的使用政策

原本我對於資訊政策的了解非常的粗淺,雖然演講大多我都聽不太懂,但經由課後閱讀的Prof. Peter的PowerPoint,與自己找尋一些資料,讓我對於資訊政策有了更深的認識。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社會科學研究法(四) 2008.10.08 Reviewing the Scholarly Literature

知識面
今天主題是講文獻探討Reviewing the Scholarly Literature的部分,主要分成3個部分
(一) Why, What, Where

1. 為什麼需要作文獻探討(Why)
社會研究是一個相互的活動,包含了和他人的溝通,通常以書寫的方式表達,如同科學界的規範,共有主義是研究者有義務將進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發現或研究結果加以公開,故科學研究是一種由許多研究者集體努力的成果,在知識社群中,分享其發現並追求知識社群一種集體式的努力研究者願意互相分享研究發現。
好的研究在進行研究之前就需要閱讀許多其他人的報告,那些研究報告可以提供許多對研究議題的想法,是無價的概念和理論來源。知識會累積,而我們可以從他人所完成的來學習。研究報告也是一種傳播知識的途徑。

※ 文獻探討的目標:
(1) 顯示出知識本體的相似性並建立可信度,文獻回顧告訴讀者,研究者了解某個領域的研究以及該領域的重要議題。好的文獻探討增加讀者對研究者專業競爭力、能力、及背景的信心。
(2) 顯示先前研究所走的路徑,以及個人目前進行的研究與過去的研究有何關連性。標示出對問題研究的方向性及其知識的發展過程。好的文獻探將研究計畫放在脈絡之中,並藉由與知識本體的連結顯示其相關性。
(3) 整合並摘要該領域已知的知識;彙集各種不同的研究結果,並進行綜合分析。好的文獻回顧指出該領域先前的研究者所認同、所不同意之處,以及主要問題何在。並指出未來研究的方向。
(4) 向他人學習並刺激新的想法,獲得新概念,文獻回顧告訴我們其他學者的發現,研究者可以從他人的研究當中獲益。好的文獻回顧指出盲點並建議另起爐灶的假設。指出值得複製的程序、技術、和研究設計,則研究者比較能集中精神在假設上,並獲得新的內在觀點。

2. 什麼是文獻探討(What)
※ 文獻探討的六種類型:
(1) Self-study review(自我研究回顧)
- 研究者證明她/他對某個研究主題的熟悉程度。
- 自我研究回顧通常是教育方案/系所(educational program)或課程要求的一部份。
- 透過研究者對同領域或其他研究的評價而增進他人的信心外,還具有增進研究者自信心
的附加效應。
- 學生的碩士課程-論文計畫書(student on a Masters course – dissertation proposal)

(2) Context review(脈絡回顧)
- 將某個特定的研究連結到比較大的知識體系內;是一種常見的文獻回顧方式。
- 這種文獻回顧通常是在研究報告或文章的開頭,將研究定位在一個比較大的框架圖像內,並且顯示出目前的研究如何持續或建立在一個正在發展中的想法或研究軸線上,或可以指向先前研究中某個問題或未解決的衝突。
- 葉乃靜老師的文章的第一段,可以說是脈絡文獻的例子。【Yeh, N-C. (2007).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cultur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information behaviour: Taiwanese aborigines' information behaviour" Information Research, 12(2) paper 303. [Available at http://InformationR.net/ir/12-2/paper303.html]】

(3) Integrative review(整合性回顧)
- 作者針對一個主題整理介紹與摘要目前的知識累積情形,提出該主題中各種同意與不同意的看法;是一種常見的文獻回顧方式。
- 整合性回顧經常會和脈絡回顧結合在一起,或是可用以發表為單篇的論文,為其他研究者提供服務。
- 呈現知識現在的狀態,並將發展迅速的領域其不同的研究報告拉在一起。研究者可以將這些有價值的回顧以文章的形式出版,嘉惠其他研究者。
- 整合式文獻探討例如碩士論文的第二章,也可以單獨出版。例如ARIST的文章,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透過質化分析的文獻探討摘錄出重點,並
要符合語意與邏輯結構(semantic and logic, transactional, many summary當成transaction)
- 整合式的文獻探討的技巧,研擬主要標題、次要標題,將次要標題的文章同時一起閱讀
討論。

(4) Methodological review(方法論回顧)
- 方法論的回顧是一種特別的回顧類型,研究者比較、評估不同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指出不同研究方法分別所具有的優點,以及如何因為不同的研究方法(例如:研究設計、測量、樣本)而造成不同的研究結果。
- 如:研究者或許會發現如果都以男性作實驗,可能會和兩性作實驗的結果不同。

(5) Theoretical review(理論回顧)
- 理論回顧是研究者針對相同的主題進行理論或概念的評估,比較各種理論的預設、邏輯的一致性,以及解釋的範圍。
- 研究者整合兩種理論或將理論延伸出新的議題,有時候會造成混合,即歷史理論回顧。

(6) Historical review(歷史回顧)
- 針對一個特定議題進行歷時性的專門回顧,或追溯某個概念的發展。
- 歷史回顧可以與理論回顧或方法論回顧整合,用以展示相關概念、理論和研究方法的發展歷程。

這六種文獻探討的類型是互補(complementary)

※ 後設分析(meta-analysis)
是一種研究者運用在整合回顧,更多用在方法論回顧上的特殊技術。蒐集其他人研究成果,再去歸類。

3. 在哪裡可以找到文獻(Where)
文獻搜尋從何開始,決定於研究問題界定的清楚與否,以及你對此研究議題的熟悉程度。如果你對於這個問題只有模糊的概念,可以從議題總回顧的文獻開始,例如專業百科全書、字典、手冊、年度回顧(Annual Review of …)、某個學門的系列叢書等。
這些文獻可以幫助你對於你有興趣發展的議題得到一個整體的認識,瞭解此領域研究目前發展的程度,進而幫助你深化你的研究發問。書籍或是論文後面的參考書目也可以協助我們找到更多的相關文獻。

(1) Peer-reviewed scholarly journals(同儕審查的期刊)
(2) Semi- scholarly professional journals
(3) Newsmagazines and newspapers
(4) Books(專書)
(5) Dissertations(博士論文)
(6) Conference proceedings(研討會論文)
(7) Government documents(政府文獻檔案)
(8) Policy Reports(政策報告)


※ 如何有系統地進行文獻檢索
1. 定義並修正問題
2. 設計搜尋程序
3. 尋找研究報告

※ 如何評鑑研究報告的好壞?
從title and abstract判斷

Good title

Bad title

明確;具體,不指出研究結果

普遍;一般,指出研究結果

從一至兩個變數描述主題

未描述主題,太多變數

Tile informs readers

Tile含糊,過度強調細節

Good abstract

Bad abstract

對於研究的評論進行摘要

並未將研究的評論撰寫於摘要

提供研究的目的、方法,標示出主要的研究結果

刪去研究的目的、方法、研究結果

避免模糊的指出未來可研究的方向

模糊的指出未來可研究的方向



1. Introduction section
(1) 檢視的過程,從題目和摘要篩選文獻,決定相關程度
(2) 開始閱讀文獻,檢視introduction,是否有脈絡簡介,了解問題背景
2. Literature review section文獻探討
(1) 有選擇性的焦點,完整的、思考的、並且是新的
(2) 要能區分理論、方法、研究結果和研究的評鑑
3. Methods section研究方法
詳細描述樣本、資料如何收集、如何分析等。
4. Finding section研究發現
組織資料,帶出具體研究結果
5. Discussion section討論
(1) 詳細說明過去研究結果,理論或議題
(2) 研究限制
6. Conclusion section結論
注意是否回答研究問題 研究目的是否達到?
-------------------------------------------------------------------------------------------------
- 量化研究是演繹法 需要先有理論,質化研究首先描述帶研究的社會氛圍
- 文獻探討對於質化和量化研究的位置,量化研究開始於選擇主題(select topic),反覆循環於聚焦問題(focus question)& 設計研究(design study),所以對於理論和研究方法都有幫助。

行動面
(一) 圖資學的學術資源清單

1. 資料庫

(1) CEPS 思博網--中文電子期刊服務

(2) CETD -- 電子學位論文

(3) 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4) 國家圖書館中文期刊篇目索引影像系統

(5) 期刊聯合目錄

(6) STPI科技資訊網路整合服務【包含政府研究資訊、博碩士論文、學術會議論文摘要、期刊論文摘要等多種資源】

(7) STPI科技政策智庫

(8) OPEN政府出版資料回應網

(9) GRB智慧搜尋系統

(10) 大英百科全書

(11) Encyclopedia Americana

(12) Library Lit & Info Science

(13) 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Abstracts (LISTA)

(14) LISA

(15) FirstSearch



2. 期刊
(1) 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淡江大學)
(2)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師範大學)
(3) 圖書資訊學研究(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
(4) 圖書資訊學刊(台灣大學)
(5) 圖書與資訊學刊(政治大學)
(6) 國家圖書館館刊(國家圖書館)
(7) 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世新大學)

(二) 如何有系統的進行文獻檢索?請你回溯紀錄一次你自己的經驗
記得去年要找跟web 2.0與library 2.0及其應用相關文獻
Step1:先找尋資料庫搜尋文獻,從這些文獻了解名詞的定義,演進的歷史。
Step2:從這些閱讀中,找出自己有興趣部分,並試著提出幾個研究的問題。
Step3:並從找尋的文獻中,定義相關的程度,並標示出文獻中重要的部分,寫上隨筆的筆記。
Step4:將相關度高的文獻,參考他的reference,利用滾雪球的方式,找出更多的文獻閱讀。

Web2.0 是一個在發展中的趨勢,其變化及成長的速度驚人,故資料也需要作經常性的更新,或持續追蹤,才能更精確的掌握發展狀況與未來發展。

感受面
今天第一次上Foster教授的課,英聽不好的我,一堂課下來吸收的不多 = =''
Foster教授講英文的速度真的蠻快的,加上是英式美語,課堂中也有許多專業的名詞,還好美美老師有在joinnet上幫我們解說,讓我較易抓到重點。課前預習真得很重要,這樣比較可以知道說Foster教授所要教授我們的課程,也希望教授能放慢一點,下次上課要努力聽了。

2008年10月9日 星期四

圖書資訊學研究 (四) 2008.10.08 知識管理知會基礎架構之設計實務

今日穆教授為我們演講的主題是『Practical Issues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Informing Infrastructure Design(知識管理知會基礎架構之設計實務)』

一開始從知識是什麼開始作介紹【data → information → knowledge】,knowledge是information的提升。進而講到知識管理這個部分,不光是知識本身,還加入了系統與使用者。知識管理對於企業來說非常重要,企業將知識視同資產進行管理,比如說會議、非正式的討論、簡報、brainstorming,尤其對於研發部門來說,開發的經驗,這些都是對企業不可或缺的。但是隨著員工的離職,並非所有的知識都是能夠完整的留下來,都存在員工的腦子中,包括員工的knowhow或是一些隱性知識。隨著現在時代跟科技的進步,知識管理為一種具有規劃的系統,收集人類的智慧。除了這些知識的收集之外,資訊的交換更加的重要,例如提供給員工討論,能夠激發出不同的想法、創意。

像NASA and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他們遇到的挑戰就是有很多經驗的科學家要退休,也包含科學的skills and knowledge;現行的IT系統只有問題回答型式,只有資訊,並沒有專家他們的知識。所以他們提出了以下的解決方式
1. Project document sharing 專案文件共享
2. Oral histories form experienced individuals 個人經驗的口述歷史型式保存
3. Technical question database 建立科技問題的資料庫
4. Expert connection 與專家保持聯繫

老師有舉了鴻海的例子,鴻海就雇用其他公司退休的員工,以傳承他們的經驗,這真是非常聰明的策略。並介紹UWM與GE(奇異)醫療部門的合作研究計畫,雖然GE有引用Google search,但是沒有成功。
簡介一下GE:GE公司(NYSE:GE)是一個結合科技與製造並朝向多元性發展的世界級企業集團,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上少數成功的跨國企業之一。自一八七八年已有超過百年的發展歷史。是由燈泡發明者湯馬仕、愛迪生(Thomas A. Edison)創立。

Google會記錄網頁Click的次數,網頁排名,故Google search對於企業搜尋來說,並不適用。所以找學術界合作,看是否能不能做得更好。所以有提出了相關的Research Objectives for GE
1. Information Artifact Digitalization
2. Information Document Indexing
3.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4.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針對知識管理架構部分,有提出 three tier retrieval model
1. Data system:似數據倉庫,存放digital content
2. Information system:full-text search、browse、檢索結果再查詢
3. knowledge system:user + system

※ procedural knowledge(隱性知識):ex. knowhow、經驗
※ declarative knowledge(顯性知識):語言、文字、圖表
-------------------------------------------------------------------------------------------------
最後有同學問到關於圖資人除了圖書館外,在社會的不可取代性,其實我覺得圖資學門學的東西很廣,但有他的專門性存在,像我不是應屆畢業生來念書,在工作兩年中,對於事情的歸納或是處理上,文件整理都具有一定的優勢,雖然未必所有都是從課本上學的到的知識,但是基礎打好,並去應用,會讓自己做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就我認為,只要肯學,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達成的。就像老師說的,設定目標,就讓自己努力的達成

2008年10月7日 星期二

社會科學研究法(三) 2008.10.01

知識面
ch 6.7.8 質化與量化

- 假定(assumption)是作研究的基礎
- 假設(hypothesis)

科學哲學,人為什麼要做研究?
研究概念->研究基礎
※ 知識是怎麼來的:
1. 歸納法(inductive method)-透過觀察而來的結果
2. 演繹法(deductive method)-抽象的概念變成具體可操作的變項,再去蒐集很多的樣本,做數學上的統計。

※偽科學的特質 :被主流科學不能接受的
(1) Use of vague, exaggerated or untestable claims
(2) Over-reliance on confirmation rather than refutation
(3) Lack of openness to testing by other experts
(4) Lack of progress
(5) Personalization of issues
(6) Use of misleading language misleading文不對題
來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Pseudoscience

1. 測量
(1)用數字測量要研究的物件,最重要的是研究的儀器instrument要設立出來,如cm m g kg
不同的時機用不同儀器,工具和標準要制定出來,符合內部效度
※ 測量的工具無法反映要測量的物件的特質稱為「內部效度」
※ 國中學生學習成效與資訊素養的關係-以中部4縣市為例,但無法以這4個代表全台,樣本數不ok,城鄉差異,為過度概化,亦為「外部效度」的問題。
(2)分類:歸納與命名
編碼員之間的一致性:至少需70-80%
2. 樣本:取樣,會有外部效度的問題
3. 信度(reliability):可靠或一致。指的是在同樣或類似的條件下,同一件事可以重複或再次發生。如量體重
4. 效度(validity):真實性。指的是一個有關現實的想法與與實際狀態契合的程度有多少。

行動面-分組討論報告
今天上課,老師讓我們各組討論,並報告各章的重點,而且最後列出10個最重要的名詞,與不懂的名詞,看到這些名詞,透過這些名詞可以讓我們更快抓到課本中的重點。並可以針對這些自己不懂的名詞,趕快去了解。雖然只有短短3小時的課,但覺得學到的很多,是一種不同的體驗。

感受面
老師說除了學會知識外,還要去操作、鑑賞並累積經驗。知識讓我們具備有作研究的基礎,也是有限的。但是實際上會碰到什麼問題,要實際去操作才會知道,存在許多的不一定,並經由這樣的過程不斷豐富自己的鑑賞能力與經驗,是一個難得的過程。

2008年10月5日 星期日

圖書資訊學研究 (三) 2008.10.01 書目隱性語義索引:使用者無錯

很難得的機會,所上邀請姐妹校 Univ. of Wisconsin at Milwaukee 穆祥明教授來為我們演講,今天演講的主題是『Bibliographic Latent Semantic Indexing: No Blames On Users(書目隱性語義索引:使用者無錯)』

傳統搜尋引擎會通過統計特定網頁中關鍵字的位置、出現的次數或者是URL中的關鍵字,依照匹配的程度提供給user相關的檢索結果。從自然語言的角度來看,通常一個詞可能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所以造成一詞多義的情形,或者是一義多詞。對於一詞多義可能使得搜尋結果中包含很多不是user真正要查找的結果,一義多詞將使得搜尋結果中遺漏很多user真正要查找的結果。但這個弊端是傳統的搜尋引擎演算法中無法解決的,而Latent Semantic Indexing(LS I)為隱性語義索引便是搜尋引擎試圖要解決這一個弊端,LS I以大樣本數量的統計分析找出不同的詞、片語間的相關性,LSI會建立matrix,並將不要的去掉,根據文件字詞出線的頻率(Term-Document frequency matrix),再用matrix search,讓搜尋結果接近多user真正要查找的結果。

評估資訊檢索效能:精確率(precision ratio)和回收(現)率(recall ratio)仍然是現在最常使用的兩個衡量標準,用來評估檢索系統的效能。

相關

不相關

總數

檢索到

a

b

ab

未檢索到

c

d

cd

總數

ac

bd

abcd


※ 精確率(precision ratio)= 檢索到相關資料的筆數/檢索到資料的總數,包括相關與不相關
=(a/a+b)× 100%
檢索所得與主題有關篇數與所得篇數的比率,精確率越高表示檢索所得越精確。
※ 回收率(recall ratio)=檢索到相關資料的筆數/資料庫內所有相關資料的總數,包括檢索到與未檢索到
=(a/a+c)× 100%
檢索所得篇數與資料庫中相關篇數的總數的比率,回收率越高表示查得越多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