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社會科學研究法(十八) 2009.01.14 Final discussion

今天是研究方法本學期最後一堂課,老師以不同的方式上課,讓我們和同學作interview,分成兩個階段進行,第一個是與研究題目相關,第二個部分是本學期研究方法中學到了什麼,有哪些懂與不懂

第一個部份我是訪問者,我針對了研究題目、研究主題次主題、研究方法、研究對象、動機與目的幾個方面來和尤敏討論,主要摘錄如下:
1.研究主題與書局暢銷書排行榜影響圖書館讀者借閱的意願有關,尤敏提到自身的經驗,為了等書而等預約,也針對這樣的情形思考,讀者對於圖書館是否會有影響,是正面的抑或是沒有借到而覺得圖書館很不好,什麼書都借不到,因而產生負面的影響。書局列出暢銷書的排行榜也影響到讀者的資訊尋求行為。
2.對於書距的暢銷書排行榜會採用哪一家書店的? 以博客來網路書店綜合類的排行榜為主,會先以研究生進行前導研究,之後以學校的大學生進行深度訪談,感覺這是個很大個工程喔!
感想:第一次進行這樣的談話,是個很難得的經驗,透過這樣個對話進行,可以彼此交換想法激發出不同的創意,有時候一個研究題目就是這樣產生了。

第二個部分由子萱訪問我本學期學習研究方法有哪些懂與不懂的、印象深刻的地方、感想,我主要回答如下:
1.這學期很難得是有客座教授Foster老師來為我們上了幾堂課,並帶領我們完成了第一次的小組報告,精彩的海報展。
2.我覺得課前預習是很重要的,這樣上課聽老師聽講才能更加容易吸收,獲得雙倍的學習效果喔!
3.有很多的課堂練習包括老師所出的homework及每週都要撰寫的blog學習日誌,都是很有幫助的,可以進行課後的複習,遇到不會的也可以記錄下來,與老師或同學詢問,或是自己找尋資訊以獲得答案。之前如foster老師上的文獻探討,美美老師教導到問卷設計該注意的地方及量化資料表分析的表格,對於之後再作報告都是非常有助益的。
4.比較不懂的是一些名詞的部分,對於量化的分析那章還是有些不是非常了解。
感想:我也和子萱討論她的學習及感想,透過這樣的回顧,也可以幫助自己學習,有哪些不足該補強的部分。這學期研究方法教了很多知識,要如何變成內隱的知識並去應用,還有很大的一段路要走。

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

社會科學研究法(十七) 2009.01.07 量化資料分析

今天上的主題是量化資料分析,主要如下:

量化資料分析的意義
一、整理原始數據:問卷上答案記錄的表格
二、量化資料分析:研究者作一些事情將這些原始資料,變成能夠看到他們在假設上的陳述為何,包括描述統計跟推論統計。 小心並不要犯錯
三、解釋數據:最後能夠解釋或是給予理論一些有義意的結果

1.資料處理
(1)資料編碼:如男性編為1,女性為2
編碼簿(code book)將資料分群;Coding book,實際上已經將row data擺放進去了
(2)輸入資料:Row data輸入
(3)清除資料:有錯誤的資料,需要改成空值 (Null) ,就是超過問卷所設計的規範,如男性編為1,女性為2,卻有4的數字,這就是明顯的編碼錯誤
2.單變項分析
描述/敘述統計
(1)次數分配 Frequency distribution
-例如男有幾個,女有幾個,考試分數分布 各有多少人
-常態分配(Normal Distribution) 不只要用平均數,還要用四分差跟全距作輔助
-變項是屬於類別變項,就可用次數分配。出現最多為眾數(more)
(2)集中量數測量的方法
要將集中量數作成一個漂亮的表,資料來源放置於下方,是用在連續變項,每個cell至少要有5個,要有30個變項
可以使用三種集中量數來呈現
平均數(mean)用於等距變項、比率變項,是將所有數字加總再除以多少個個案
中位數(medium)用於等距變項、比率變項、順序變項,是中間那個數。
眾數(mode)用於等距變項、比率變項、順序變項、名義變項(如國家),
(3)離散趨勢測量方法(每個樣本數跟平均數距離有多遠)
測量變異數的三種方法:全距、百分比、標準差,標準差和平均數一起使用Z分數(標準間距),Z分數可以知道數字間的分散情形,Z分數的功能就是提供 "相對性的比較"。
例如:某次國文考試,全班平均 85分,標準差 5 分,你考了 80 分,因此你的 Z 分數為 ( 80 - 85 ) / 5 = -1


3.雙變項分析(兩個變項)

(1)雙變項的關係:相同、相異、T檢定、 F檢定、卡方檢定、 相關、不相關
(2)解讀雙變項關係:散佈圖scatter ,看形狀、方向與密度
(3)雙變項表格:列聯表
4.兩個變項以上之測量
(1)統計控制,由兩個變項間很難有效看見自變項影響依變項,所以通常會加入控制變項 (2)百分比表格的設計 (3)多元迴歸分析(R平方)
5.推論統計
(1)注意目的(2)統計顯著度,x與y有統計上的顯著相關(3)顯著水準 .05(95%信心水準) .01(99%信心水準) .001(99.9%信心水準) (4)型一錯誤(5)型二錯誤

最後大家各自分享了本學期研究法的學習心得,包括了從例子中去學習,動手操作、從例子中去學習。量化真的蠻複雜的,一堂課下來,發現自己還是有很多不是非常了解的地方,應該要先從基本名詞去瞭解,建立基礎,每個名詞用自己的詞彙解釋,並用圖表表達可以幫助理解。量化有很多的分析方法,要用哪種方法,當然要看是使用如何的研究工具,研究方法應該視研究問題選擇方法。老師最後還說到不能說不會量化,就用質化;用質化並不是看輕量化。

社會科學研究法(十六) 2008.12.31 Investigation II 小組報告

知識面
今天是小組的第二次報告,主題為量化研究,主要分成實驗研究、調查研究、非反應式研究,我們這組選擇的是關於教學的實驗設計,其他組分別是實驗設計與問卷調查法,恰好為實驗研究與調查研究,剛好沒有組是非反應式研究,我好奇去了國圖查一下,發現使用nonreactive research研究的論文或是期刊超少,目前我還沒找到一篇。

一、對於虛無假設與對立假設,在研究結果的呈現方式也有所不同
虛無假設:無法拒絕與拒絕;對立假設:無法成立與成立
二、型一錯誤(type 1 error)與型二錯誤(type 2 error)
1.大部分虛無假設Null hypothesis,Ho為 .01 (100個只能有1個錯誤);對立假設為 .05 (100個只能有5個錯誤)
2.須避免型一錯誤&型二錯誤
(1)當Ho是真實的(假設為實際上有犯罪),但經過研究後,研究者卻判斷它是錯誤的而拒絕它(但卻認為無罪),這種錯誤就是型一錯誤,為95%的信心水準
(2)型II錯誤:當Ho是錯誤的(假設認為無罪,實際上是有罪),但經過研究後,研究者卻判斷它是正確的而接受它(代表實際上假設就是錯的,研究也未發現),這種錯誤就是型二錯誤, 為99%的信心水準
 

真實情況

(事實上犯罪情形)

有犯罪(假設為真實的) 無犯罪(假設為錯誤的)

調查犯罪

(根據研究結果的判斷)

接受假設

有犯罪

正確

錯誤判斷(型二錯誤)

拒絕假設

無犯罪

錯誤判斷(型一錯誤) 正確

如果以犯罪的例子來看,研究者大都主張要避免類型一錯誤,所以就要提高信心水準,讓獲得的數據很難拒絕虛無假設

認知面
1.根據研究的問題,而會有不同的研究設計,故所採用的分析方法也會有所不同;若研究中需使用量表,須考慮信效度的問題,這樣做出來的研究結果才有信效度。
2.有些研究會有些基本假定,以我們這組來說,選擇資優班學生或是一年級學生(因為是常態編班)所以在實驗一開始並未進行同質性檢定,這就就是在研究中的基本假定,所以有些研究結果會受到挑戰,因此老師也提出不要太相信研究結果。
3.通常有研究問題(Inquiry)、研究意識的研究,是屬於驗證式研究,故會有研究假設;但若是像調查式研究,是觀察現象,但不確定一定是這樣。問卷調查中很少有假設,因為實驗需要控制環境、控制變項,而調查法的變項很多,無法控制因果關係,所以不易實施。
4.若我們所分析閱讀的文章中若沒有敘述的,我們是不可以當代言人,老師提到真實反映他者的研究,是很重要呀!!

行動面
今天透過大家的報告,總共得到21篇使用量化研究的文章的分析閱讀,茲將不懂列出來
1.結構方程模式(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是當代心理計量相關領域學者專家共同創作的智慧結晶,它的重要性在於不僅能夠整合當代兩大統計技術:因素分析與路徑分析,處理社會科學研究當中最棘手的潛在變項問題,也影響到研究設計的原理與測量方法的運用,更可以應用到各種不同的情境中,例如因果關係的統計論證、測驗與評量工具的發展、縱貫資料的分析、跨族群(跨文化)資料分析等等,可以說完全涵蓋了研究的始末與當代統計發展的重要議題。"http://www.yehyeh.com.tw/newbook/statistics/5635/5635.htm
2.因素分析法&驗證性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技術是目前受到最多注意與討論的統計研究法,它起源於 1904年,由英國心理學家 Charles Spearman 提出了因素分析這個方法,他利用不同心理測驗結果間的相關性,計算出一個可以代表所有測驗共通部分的單一因子。因素分析又分”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及”驗證性因素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 CFA),EFA是用於研究者對這些因素還沒有了解,想要找出有哪些因素的情況下使用;而CFA則是在研究者在研究前就已有既定的假設,例如多元智慧是由語文、數學、空間…等八個因素所組成,再用問卷收集資料,再作分析,所以CFA具有理論檢驗與確認的功能。http://epsport.ccu.edu.tw/sportscience/download/stat200511172.pdf
3.卡方分析:分析兩個不同變數的分類次數分配,以決定該兩變數間是否獨立。
卡方獨立性檢定可以用來分析各種型態的資料,尤其是最常用於名目尺度的資料。在資料分析中的兩個變數代表兩種不同的分類方法,資料經過兩種不同的分類方法所觀察到的結果,通常可交叉整理成列聯表。
4.非定向假設:不強調正向負向影響
5.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Pearson’ s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兩變項均為連續變項,以皮爾森積差相關求二者之相關程度。
6.中位數檢定:中位數的符號檢定(Sign Test)檢定母體中位數是否等於某特定值,它也可以用來檢定兩組母體的中位數是否相等。
7.集群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 是一種將樣本觀察值進行分析,若具有某些共同特性者予以整合在一起,然後分配到特定的群體,最後形成許多不同集合集群的一種分析方法。即針對觀察值個體給予分組,將變項屬性相似程度較高的觀察值,加以分群,使集群與集群間的異質性達到最大,而同一集群內觀察值同質性很高。
8. 雪費事後分析:Scheffé法的事後比較是同時討論全體的對比,此一方法用於樣本數n不相等的一種多重比較技術
9. 頻率分析

感受面
今天有些組別從報告中呈現的分析閱讀方法,是值得學習的,可以運用到以後自己閱讀文章時。量化研究真的是很複雜,有很多的名詞,很多的分析方法,下學期統計要好好學了。

社會科學研究法(十四) 2008.12.17 論文寫作

知識面
今天的課程主題是論文寫作,主要分成下列幾個部分:

一、怎麼找問題?
一個論文在一開始,如何選擇一個研究題目是我覺得是最困難的,什麼樣的問題值得研究、什麼是不值得研究的,或者是上網就可以得知的資訊、選擇的題目會不會已經有人做過了,是否有空廢命題或是偽贗命題,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通常大量閱讀是一項作法,從許多學術文獻中,包括期刊、會議論文、圖書甚至許多單位舉辦的研討論會中,可能會指出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即未來研究,提供另外一個方向讓其他研究者可以再深入去探討研究。亦或是從自己有興趣領域去著手,說不定可以引發靈感。但是在選擇閱讀的文章時,要注意權威性,因為要獲得背景性的認識,也奠定研究的範圍及文獻探討的基礎。

二、博碩士論文的結構
主要分成正文前、正文、正文後。
(1)正文前:封面、致謝、中英文摘要、論文目次與圖表目次、緒論(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問題、預期貢獻、名詞解釋)
(2)正文(主體,body)
文獻探討:最重要就是要找到研究領域的核心文獻
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實施程序、研究架構、資料處理(包括資料蒐集與分析)
結論與討論
結論與建議
(3)正文後:參考文獻、附錄

三、寫作的倫理
我覺得這部分是在做論文時要注意的:
(1)抄襲
(2)提供部分事實
(3)捏造事實

認知面
老師最後也跟我們分享一些該注意的:
(1)研究主要概念必須要包含5個主要文獻
(2)研究題目不要超過3個概念
(3)研究方向不會改變,可以抓出研究領域中幾個概念,進而多多閱讀文獻,研究題目一開始定了並不代表題目就定下來了,因為還有可能會改變。
(4)引用:另段,縮行 或用斜體字表示,這樣就不涉及抄襲。列出引用,以35個字為限。
(5)論文中沒有引註,不要列入清單;相關文獻,最相關文獻會列入參考文獻中
(6)贅語不要列入
(7)最後老師提供「論文量化評估表」,也可以幫助我們初期在閱讀文獻,幫助我們分析閱讀文獻,看過的文獻可以寫簡短摘要,用自己的話寫,累積自己的文獻背景資訊,這是屬於自己的個人圖書館。
分析閱讀,在去整合(綜合閱讀),最後有想法(創新閱讀)。

行動面
課堂中老師請大家寫出自己懂的與不懂的的概念,下列是我所寫的
已知: 1. 論文的基本結構;2.參考書目;3.找資料的途徑。
想知道1.如何找到好的問題,如何判斷哪些是值得研究的;2. 寫作倫理部分,引用的標準在哪;3. 論文行文中有哪些字句是需要避免的。

感受面
今天課堂中也很謝謝三位同學跟我們分享他們大學寫論文的經驗,猶記得大學時還小小高興系上畢業不用寫論文說,因為那時覺得真的很困難,想說如果寫的話就不用畢業啦! 論文是研究所課程中必須要經過論文這個部分,從期末報告的題目要制定就覺得真的很難,因為閱讀文獻的深度與廣度不夠,所以也不知道題目該怎麼制訂比較好,如何找到研究領域中最早最核心的文獻,判斷那些文獻是值得閱讀的,就可以應用老師之前Reviewing the Scholarly Literature課堂中所教的。另外,文獻探討中除了找出核心文獻,也應該延伸知識,從閱讀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並在每段概念都有文字概述,最後有一個全面性摘要,這也考驗到分析閱讀的深度與文獻探討是否足夠。

圖書資訊學研究(十五) 2008.12.22 Information Structures & Academic Users

今天很難得演講邀請到所上姐妹校 Univ. of Wisconsin at Milwaukee 李鶴立老師來為們演講,原來是穆祥明教授的同事,相信大家還記得穆教授吧! 鶴立老師演講的主題是「Information Structures & Academic Users(資訊架構與使用者)」。

老師一開始講授了她的求學歷程,老師並非本科系出身,大學所念的是中文系,之後出國深造所念的也不是圖資系,是在偶然機會下,在圖書館編目組打工,發現自己對於這方面學得比別人快,也比較有興趣,因而才開啟圖資這條路。

老師認為資訊組織有長遠的理論發展,並提到collection的概念,老師說翻成館藏或許不是很恰當,因為包含了很多複雜的概念,collection包含了實體的館藏與虛擬的館藏,實體館藏如書本、期刊、非書資料等,一項item圖書館從採購到編目、進行主題分類,將實體館藏organize,典藏於架上提供給讀者取用;虛擬館藏如資料庫、電子資源等,如何將兩者整合讓使用者取用呢?該怎麼做呢?使用者與圖書館的想法是否不同,這些都是要去思考的。

在研究有分成兩派:一派是研究資訊系統(information system);另一派是以使用者為中心點去思考考量。老師的研究是以使用者需求出發的,以Cutter(1904)Principle of User Convenience,Cutter創造字典式目錄,已經將使用者考慮進去了,但是老師也說另外一個學者Raya對這個部分有質疑,因為她認為只是猜測使用者,並沒有真正去研究使用者、觀察使用者。老師認為圖書館網站應該真實區別不同的使用者,而提供不同的入口,老師提出他們學校圖書館的例子,在網頁上出現Metadata Search的字眼,一般使用者會懂這樣的專業詞彙嗎?老師也給我們提出了一些容易混淆的字,像work是作品;document就是實體,例如一本書就是一個document;若印出了300本書,其中每一本就是一個item。

其實很多專有詞彙的詞彙有很多只是專業領域的人才會懂的專有名詞,所以targeted entry point的使用對於使用者使用網站的觀感是有很大的影響的。現在也有很多研究是關於使用者方面,需多系統使用也都加入使用者這塊,這樣才能讓網站發揮最大的效用。

老師之後另外一個主題是Traditional Chinese Bibliographic Classification,其實分類法可以反映出時代與當時的文化體系。分類法都是為了組織meta,使有系統有組織的呈現在使用者面前。老師提出他現在研究的七略,也著實讓我對於大學的圖書館史又回憶了一次,老師覺得這些基本分類是很值得研究的,為什麼之前都沒有人做呢?老師結合她中文系的學科背景,加上圖資結合去研究,期待老師之後的研究呈現。

圖書資訊學研究(十四) 2008.12.15 兩岸圖書資訊學教育現況座談會

今天邀請到大陸四所圖資相關系所的系主任來到師大舉行座談會。 第一位是由南京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沈主任率先開講,主要說到他們系上課程概況與辦學理念精神,我發現現在已經邁向這個趨勢了。對於學生的課程教學,不再是像以往硬梆梆的從書本中得到知識,已經開始著重應用面,強調學生實作,老師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會慢慢從課程或實作中引導學生,讓學生累積經驗,若日後出去工作,學生所具備的知識就已經比別人強了。

武漢大學資訊管理學院圖書館學系蕭主任提到他們鼓勵學生創新研究,這不就像老師平常鼓勵我們要多有想法,多提問題,藉由討論,可以激發出更多不同的ideas出來。而且武漢大學的老師必須有項目,才可以帶學生做研究,我想這就像台灣的老師接國科會計畫或其他專案吧!我覺得跟著老師做國科會計畫可以學到很多知識與經驗,說不定做出興趣可以激發出自己的論文題目喔!

南開大學信息資源管理系柯主任提到他們是在商學院之下,之後我上了南開的網頁看,發現他們大學生在圖書館專業的課程就需要學到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高等數學這些比較偏商的課程,跟台灣圖資系的課程就有些許的差別,或許可能是因為所在的學院不同。他們的學生要學很多的東西,但是我覺得這樣是好的,其實圖書資訊學本來就是跨領域的科目,多學些科目對於學生在知識上的提升,看事情的想法觀點,包括日後就業,我覺得這是他們的優勢之一。

廣州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曹主任在他的ppt中提到「街道圖書館」,其實在演講當下真的不知道是什麼,之後回家查了一下,發現大陸文化局規定人口規模15萬以上的街道,按照國家規定的縣級圖書館標準建設一個獨立的街道圖書館,我想「街道」應該就是我們的鄉鎮圖書館吧!?另外,曹主任也提到他們也很重視的實務經驗,會讓學生在畢業前進行實習,這和之前我大學時相像,大三大四就有校內圖書館與校外圖書館或相關企業實習,這種經驗在以後就業時是很有助益的。

在大陸的就業市場是供不應求的階段,但是台灣已呈現飽和、供過於求的過程,該如何應該提升我們的就業競爭力,我們的定位在哪,這些都是必須要好好思考的,大陸起步比台灣早,對於業界他們是已經跨出去的,與業界的合作聯繫也較台灣密切,或許產學合作已經是下一波驅勢了!

2008年12月13日 星期六

社會科學研究法(十三) 2008.12.10 Carol Collier Kuhlthau座談會

今天很難得有這個機會見到我們社會科學研究法常提及ISP Model的Carol Collier Kuhlthau本人,原本想說會錯過這次看到她的機會,因為星期四台大舉辦的研討會第一場就是由她主講,但因為要上課所以不能去,結果很謝謝所上為我們安排了此次的座談會。

一開始提及她擔任館員過程中,發現學生都需要寫報告、找資料的需求,也觀察到學生找到資料後,情緒認知的變化,故從她身邊的經歷,以此為研究問題,開啟的ISP Model此理論的研究動機,老師並有針對ISP Model六個步驟作說明。
Stage 1: Initiation, Stage 2: Selection, Stage 3: Exploration, Stage 4: Formulation, Stage 5: Collection, Stage 6: Presentation.

再來是問答時間,eric首先發問第一個問題,I would like to ask your ISP model, each interviewee has different emotional performance, how are you judge thi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which has become a common theory? 每個人有不同的情緒表現,怎麼判斷普遍現象成為一個共同的理論ISP模式?

老師回答說在蒐集資料會尋找相同點,找出一個pattern,最後歸納出一個Model,但是近幾年,有一些修改,有些學生並沒有情緒的波動,只有收集資料,所以認知面並沒有改變,也因為沒有經過喜怒哀樂,故沒有建構自己的知識,這是一個比較不同的現象。學習是個建構的過程,會經過喜怒哀樂。

第二個發問的是bigwolf,共有3個問題
(1) Is there any reason why you added the "assessment" stage in ISP model?老師是希望透過這個階段,可以對於資訊尋求行為做通盤瞭解並做一個小小回顧。
(2)怎樣幫助學生進入formulation
- 從對話(conversation)開始
- 將問題具體化、圖表化有助於瞭解
- 有機會多發表,增加互動

(3)You mentioned that your information seeking process is a nonlinear process, what would it be different from Bates' Berry-Picking Model ?
Bates採草莓模式與Kuhlthau ISP Model
採草莓模式是非線性的模式,主要是針對exploration &collection stage
ISP 是線型模式,任務導向的,但並不代表所有的資訊需求都是這樣的。

所以每個資訊需求行為的理論都是不同的,每個理論有它著重的地方,並非包含全面性的。而且理論也會隨著時空而有所改變,所以可能之後會因為如何的變遷,而有新的理論提出。研究可以從切身的經驗經歷去尋求研究的問題,通常很多的理論就是這樣產生的。

Carol Collier Kuhlthau個人網頁【 http://www.scils.rutgers.edu/~kuhlth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