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7日 星期三

圖書資訊學研究(十五) 2008.12.22 Information Structures & Academic Users

今天很難得演講邀請到所上姐妹校 Univ. of Wisconsin at Milwaukee 李鶴立老師來為們演講,原來是穆祥明教授的同事,相信大家還記得穆教授吧! 鶴立老師演講的主題是「Information Structures & Academic Users(資訊架構與使用者)」。

老師一開始講授了她的求學歷程,老師並非本科系出身,大學所念的是中文系,之後出國深造所念的也不是圖資系,是在偶然機會下,在圖書館編目組打工,發現自己對於這方面學得比別人快,也比較有興趣,因而才開啟圖資這條路。

老師認為資訊組織有長遠的理論發展,並提到collection的概念,老師說翻成館藏或許不是很恰當,因為包含了很多複雜的概念,collection包含了實體的館藏與虛擬的館藏,實體館藏如書本、期刊、非書資料等,一項item圖書館從採購到編目、進行主題分類,將實體館藏organize,典藏於架上提供給讀者取用;虛擬館藏如資料庫、電子資源等,如何將兩者整合讓使用者取用呢?該怎麼做呢?使用者與圖書館的想法是否不同,這些都是要去思考的。

在研究有分成兩派:一派是研究資訊系統(information system);另一派是以使用者為中心點去思考考量。老師的研究是以使用者需求出發的,以Cutter(1904)Principle of User Convenience,Cutter創造字典式目錄,已經將使用者考慮進去了,但是老師也說另外一個學者Raya對這個部分有質疑,因為她認為只是猜測使用者,並沒有真正去研究使用者、觀察使用者。老師認為圖書館網站應該真實區別不同的使用者,而提供不同的入口,老師提出他們學校圖書館的例子,在網頁上出現Metadata Search的字眼,一般使用者會懂這樣的專業詞彙嗎?老師也給我們提出了一些容易混淆的字,像work是作品;document就是實體,例如一本書就是一個document;若印出了300本書,其中每一本就是一個item。

其實很多專有詞彙的詞彙有很多只是專業領域的人才會懂的專有名詞,所以targeted entry point的使用對於使用者使用網站的觀感是有很大的影響的。現在也有很多研究是關於使用者方面,需多系統使用也都加入使用者這塊,這樣才能讓網站發揮最大的效用。

老師之後另外一個主題是Traditional Chinese Bibliographic Classification,其實分類法可以反映出時代與當時的文化體系。分類法都是為了組織meta,使有系統有組織的呈現在使用者面前。老師提出他現在研究的七略,也著實讓我對於大學的圖書館史又回憶了一次,老師覺得這些基本分類是很值得研究的,為什麼之前都沒有人做呢?老師結合她中文系的學科背景,加上圖資結合去研究,期待老師之後的研究呈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