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社會科學研究法(五) 2008.10.15理論與研究

今天上課作了2個課堂練習,延續上周Foster教授所上的主題,如何評估文獻的好壞,是以葉乃靜老師的paper為例。並針對課本中好的文獻與不好的文獻寫出自己的看法與理由。

好的文獻探討需要有集結的概念,將相關的資料集合,並整合不同作者的主張和研究發現,研究的主張很清楚的陳述並以評論的角度陳述會是好的文獻探討;詳細不是文獻探的缺點,不過如果探討的各文獻的詳簡不一,缺少整合的概念;只列出清單,像筆記一樣,為剪接式的描述,缺乏評論意見 & critical evaluation,則是不好的文獻探討。

知識面
理論與研究 Theory and Research

(一) What is social theory?什麼是社會理論
是一組系統的相關抽象概念或思想,而其濃縮並組織關於社會世界的知識。它是思考社會世界的一種簡潔方式。人們經常創造解釋社會世界運作的新理論。

而理論的組成為何?理論是由兩個以上的概念形成的。是有層次的,由抽象到具體,並用簡單的言語去描述社會現象,將世界的現象用簡單的陳述將其概念化;通常假定、概念、關係構成理論。

Parts of Theory
1. Assumptions假定
(1) 為理論的第一個要素。
(2) 概念包含無法觀察或驗證事情其本質之嵌入的假定或陳述。我們接受他們,並視為一個必要的起點。概念及理論建構在有關人類、社會事實、或一個特定現象其本質的假定上。
(3) 假定通常是隱藏的、未明確說明的。研究者去深入了解一個概念的方法,便是去確認他所立基的假定為何,故會相對於過去的理論。
2. Concepts概念
(1) 由兩個部分組成的,符號(字或詞),及意義(定義),如高度。
3. Relationships關係
(1) 理論包含了許多概念、定義、以及一些假定,並指出概念彼此間如何關聯。許多理論都對變項間的關係作了因果的陳述或命題(Proposition)。
(2) 一項命題便是對兩個或更多變項間的特定關係作理論性的陳述,以使我們了解一個概念的變化是如何由另一個概念的變化來說明。
4. Units of analysis

行動面
老師課堂上講到的Model of The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Carol Kuhlthau,1991)是我沒有接觸過的,所以我就針對這個部分找了一些資料了解
Information Search Process (ISP)是讀者的資訊搜尋過程的六個步驟。
Stage 1: Initiation, Stage 2: Selection, Stage 3: Exploration, Stage 4: Formulation, Stage 5: Collection, Stage 6: Presentation.







Stage1: 一開始通常資訊尋求者會有一個主題,並會和他人討論腦力激盪,尋求更進一步的主題。
Stage2: 主題的選擇,決定要在哪裡尋找資訊,有些資訊檢索會發生在這一個部分。
Stage3: 觀點形成前探索。在這個階段,通常會創造新的知識。
Stage4: 觀點形成,是資訊搜尋成敗的關鍵。
Stage5: 資訊收集。
Stage6 &7:搜尋結束,並報告
ISP為讀者的資訊搜尋過程,找出一般的模式,並讓圖書館員了解,圖書館的服務不只有資料,讀者本身的認知狀態也是應予重視的地方。畢竟,資料是靜態,讀者的知識狀態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且隨檢索過程而改變。如何了解讀這資訊需求,資訊尋求行為以掌握讀者,將是今後圖書館服務努力的目標。

感受面
對於命題與假設還是有很多的不了解,必須先將命題擬出來後,改為假設的陳述法。Foster教授出了一個課後練習給我們回家作,這樣的方式可以讓我們實際上去了解自己不懂的地方,課堂上的討論,也可以大家討論,對於模糊的地方釐清或是更重要的觀點再次複習,是一個很好互動的學習方式。

沒有留言: